2020年2月7日,《经济日报》刊发汪寿阳教授等署名文章“抵御疫情冲击 给予中小企业更精准扶持” ,全文如下:
围绕中小企业面临的现实困难,第一轮扶持政策为中小企业应对危机提供了初步支持。要进一步助力中小企业转危为机,还需实施更多精准高效的政策。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短期内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一定影响,主要体现在中小企业,尤其是餐饮、旅游、交通等服务行业。春节本来是消费旺季,但许多企业却面临着无法开工带来的房租、工资、存货以及贷款等巨大压力。由于中小企业本身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获取金融资源有限,在疫情冲击下,大量中小企业经营状况不容乐观。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系列报告》统计,截至2018年末,我国共有中小微企业1807万家,占全部规模企业法人单位的99.8%,吸纳就业人员23300.4万人,占全部企业就业人员的79.4%,全年营业收入达到188.2万亿元,占全部企业全年营业收入的68.2%。根据海关总署最新发布的数据,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在出口贸易中占比达50.6%。可以说,“六稳”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稳定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快速推出强有力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十分必要,也非常紧迫。
为应对突发事件对中小企业的负面冲击,海外的一些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例如,为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美国、英国、日本等国专门制定了针对中小企业的亏损弥补救助计划,允许中小企业营业亏损向前弥补或退税。此外,各国还赋予中小企业更多自主权来选择纳税方式,并加大研发扣除、折旧等优惠政策的实施力度。
此次疫情冲击带来的主要影响之一,是中小企业财务流动性,造成短期资金链压力。因此,多地纷纷从金融信贷、税负减免、稳岗就业等层面推出支持政策。比如,苏州在全国率先推出“惠企十条”,上海切实为中小企业直接减负超127亿元,宁波也出台了“18条”措施帮扶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围绕中小企业面临的现实困难,第一轮扶持政策为中小企业应对危机提供了初步支持。要进一步助力中小企业转危为机,还需实施更多精准高效的政策。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科学分析,准确识别风险点,重点关注企业的生产和经营,采取多种措施,切实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稳定人员队伍,避免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
做到精准施策,对疫情期间受影响比较严重的交通运输、旅游、餐饮等行业,实行定向税收减免措施,以部分抵扣其亏损额度,保证后续发展。针对受冲击严重的生产和外贸型企业,有效出台应急政策,包括减免租金、减税降费、放松贸易信贷等。
有效解决货币政策传导不畅问题,提高金融扶持的精准性,政府应指导商业银行制定并落实定向支持中小企业的相关计划。
加强信息公开与沟通,有效传达经济政策的意图,做到信息透明,并接受舆论监督,更好地引导预期和信心。
着眼长远,借机推进经济社会系统各项基础设施和制度的完善,如完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健全行业监管标准,免费培训提高员工素质等。
(来源:经济日报http://views.ce.cn/view/ent/202002/07/t20200207_34228416.shtml 作者:陈海强 洪永淼 汪寿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