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MBA教育管理中心 新常态下的人民币国际化:现状、难点和目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李婧教授做客MBA课堂 - 中国科学院大学MBA教育管理中心

新常态下的人民币国际化:现状、难点和目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李婧教授做客MBA课堂

  • 日期:2019-03-13

2018年12月28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李婧教授应杨海珍教授邀请,做客国科大MBA课堂,为2018级MBA同学带来了有关“新常态下的人民币国际化:现状、难点和目标”的主题讲座,并进行了精彩的互动答疑。讲座由杨海珍教授主持。

 

李婧教授首先介绍了全球化退潮,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双双进入“新常态”,人民币国际化经历的波浪式发展,提出为什么会出现“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国际化水平提高;人民币贬值,中国面临资本外逃”恶性循环、人民币国际化面临哪些困难、是否还有新的可能性等问题。讲座内容主要包括新常态下的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难点、目标和新的可能性三大部分。

 

 
李婧教授介绍讲座的主要内容

 

在第一部分中,李婧教授从人民币国际化的动力、措施和主要成果三个方面讲解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她首先介绍了当前世界和中国进入新常态的特征,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动力方面,她从微观价值和宏观价值两个角度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和必要性;然后她结合实际案例和自己的经历,向同学们详细讲解了历年来我国采取的推行人民币国际化的措施;最后她指出,可以通过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情况以及人民币是否成为全球支付货币或储备货币(SDR)这几个标准来衡量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果。

 

在第二部分中,李婧教授从人民币的需求强度、全球路径、区域化路径三个方面探讨了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难点和挑战。在人民币的需求强度方面,她认为人民币价值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可获得性、广泛的交易网络决定人民币需求强度;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全球路径方面,她指出在贸易结构上中国从亚洲进口的较多,对美国和欧洲出口的较多,并且对欧美市场的出口都是以美元和欧元计价,由于中国在短期内很难改变贸易结构,这阻碍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另外,她还提到中国金融体制的封闭和严格管制也将可能使中国当前的人民币国际化的“试点”计划发生倒退;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区域路径方面,她从建立人民币圈(东盟+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以及建立东亚区域货币制度(中国领导东盟+3促进更广泛的货币合作与经济一体化)两个角度阐述了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优势和挑战。

 

在第三部分中,李婧教授向同学们阐述了自己对人民币国际化目标和新的可能性的观点和看法,她认为人民币目标不是替代美元,而是追求经济的稳定增长,让人民币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促进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在全球经济网络建设中,人民币应当发挥正向外溢性。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未来的可能性方面,她提出在微观层面应继续推动中资企业境外集团内部企业接受人民币,继续巩固中资企业之间互相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鼓励商业银行寻找乐于接受人民币的国家和企业等;另外,她还认为开放人民币债券市场和建设亚洲生产网络也是人民币国际化新的可能性。

 

讲座的最后,杨海珍教授就本次讲座的内容进行了点评和总结,李婧教授与同学们们进行了互动答疑和交流探讨,从专业的角度出发、结合具体案例,深入浅出地就大家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解答和讲解。

 

 
杨海珍教授对讲座进行点评和总结

 

背景链接:李婧,经济学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开放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和经济发展中心特约研究员。曾在英国杜伦大学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研修。入选北京市“长城学者培养计划”(2017)、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2000年以来一直从事人民币汇率制度、资本管制、货币合作和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研究。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常态下人民币由外围货币向中心货币升级的路径研究”。

(文、图/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