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MBA教育管理中心 领域大数据系列讲座“无人农场引领我国未来乡村建设”圆满结束 - 中国科学院大学MBA教育管理中心

领域大数据系列讲座“无人农场引领我国未来乡村建设”圆满结束

  • 日期:2021-06-10

2021年6月4日晚,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院长李道亮教授做客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与应用MBA项目特色课程领域大数据讲座,为大家讲述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李道亮教授长期从事农业智能信息处理与农业农村信息化研究,任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院长、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农业农村部农村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农业部杰出科研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是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北京市高校优秀共产党员获得者。

 

整场讲座,李教授从无人农场缘起、内涵、共性关键技术、系统组成、典型应用以及无人农场发展展望六个部分进行讲述。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头重头在“三农”,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基础在“三农”。但是,我国农业存在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劳动生产力低、劳动成本高、老龄化严重等问题。比如对比国际发达国家,我国的粮食、水产等生产率远远落后,80后青壮年劳动力占比极低,20年后谁来种地、种菜、养猪、养鱼呢?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物联网有可能实现农业装备互联、大数据能够支持并实现精准农业、而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可以代替人从事农业劳动,在劳动力短缺和提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的双重压力下,无人农场必然成为大势所趋。

 

接下来,李教授从无人农场的模式、进阶形态以及共性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我国需要从小农生产过渡到机械化生产、进而转型升级到智慧生产、最终实现无人化生产的农业4.0时代,需要实现从当前初级阶段的远程控制的无人农场、发展到近期无人值守中级阶段的无人农场、发展到未来自主作业的高级阶段的无人农场。

 

无人农场通过对农业生产资源、环境、种养对象、装备等各要素的在线化、数据化,实现种养殖对象的精准化管理、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决策和无人化作业,其中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智能装备与机器人等4大技术在无人农场中起关键性作用。李教授详细介绍了其中传感器、机器视觉、遥感技术、信息传输、大数据的获取分析与识别、智能学习、智能推理、智能决策、状态数字化监测、动力驱动、自动导航控制等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李教授还对无人农场的系统组成,以及无人大田、无人果园、无人温室、无人牧场、无人渔场五大方面的典型应用做了介绍,并对未来无人农场的产业拉动、体系支撑、产学研联合等方面做出了展望。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与应用MBA项目秉承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教融合”的办学理念和大力发展交叉科学,建设新文科、新工科的学科建设目标,依托于中科院相关院所在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科研资源和一流师资队伍,2019年在中国科学院大学MBA项目中新设置了人工智能及其应用MBA项目,与综合MBA项目、金融MBA项目和创新创业MBA项目共同构成了国科大MBA项目体系。国科大人工智能及其应用MBA项目也是国内第一个人工智能特色MBA项目。项目致力于培养具有优秀管理能力和创业精神、了解人工智能领域核心技术与前沿发展、熟悉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与应用规则、具备企业数字化转型领导能力、拥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工智能领域高级管理人才,为促进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国家相关战略规划落实储备尖端人才。

(文、图/刘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