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MBA教育管理中心 领域大数据系列讲座“从生命3.0到AI3.0,重新思考人与机器的未来”顺利结束 - 中国科学院大学MBA教育管理中心

领域大数据系列讲座“从生命3.0到AI3.0,重新思考人与机器的未来”顺利结束

  • 日期:2021-05-06

2021年4月29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与应用MBA项目特色课程《领域大数据系列讲座》2021年春季学期第四课如期开讲,本次讲座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人工智能MBA项目学术负责人田英杰教授主持,MBA中心主任许健老师介绍本次演讲嘉宾:海创汇首席生态官、浦门公社创始人檀林老师。

 

檀林老师曾任微软加速器(北京)CEO 、北京大学智慧城市研究中心研究员、CA公司大中国区总经理、Oracle公司大中国区BI/EPM总监、Apple中国区市场总监,孵化投资多家创新创业企业,帮助多家上市公司设计企业创新中心,对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有深刻的理解与思考。

 




檀老师首先提到了梅拉妮·米歇尔的新书《AI3.0》,这本书是讲解人工智能历史和未来发展方向趋势的集大成之作,推荐大家阅读。此后,结合迈克斯·泰格马克的《生命3.0》,檀老师分别介绍了生命1.0、2.0、3.0的概念与各个阶段的特点;科学界对超越人类智慧的人工智能会何时出现的不同观点;“智能爆炸”将对人类带来的种种影响;霍金、马斯克、扎克伯格、吴恩达等前沿人物对超级智能危险性的不同态度;通过一段视频告诫大家,关注人工智能杀伤性武器,科学家要善用人工智能技术。

 

接着,檀老师介绍了符号主义、联结主义、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演化过程;从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信息论奠基人克劳德·香农、人工智能之父艾伦·图灵以及他的图灵测试,到达特茅斯会议的源起、赫伯特·西蒙的有限理性标准、马文·明斯基的神经网络技术、“深蓝”战胜卡斯帕罗夫、AIphaGo和AIphaGo Zero的大放异彩,再到“深度学习三巨头”(Yoshua Bengio、Yann LeCun、Geoffrey Hinton)的卷积神经网络,通过对人工智能60年的回顾,揭示了狭义人工智能与通用人工智能的区别,展示了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自动驾驶等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以及当前人工智能在创造力方面的欠缺,由此提到,“对于一项复杂的技术项目,完成其前90%的工作往往只需要花费10%的时间,而完成最后10%则需要花费90%的时间”,我们要对人工智能保持一个谨慎、乐观的态度,但不必担心人工智能会接管这个世界,因为现在的人工智能还不够聪明。

 

 

 

随后,关于人工智能会不会导致大规模失业?人工智能最先取代哪些领域?檀老师分享了一些观点。他指出,基于知识和规则的工作会很快被替代,终身学习将成为一种趋势,人们需要不断转场,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变成斜杠青年,生产创意和体验;自由职业者(数字游民)将改变企业和未来,依托赋能平台的微创业者会构建无处不在的社会化企业,企业变革师、效率咨询师、城市农夫、个人微生物平衡顾问、好奇心引导师、数字解毒师、隐私顾问……等新职业会不断涌现。最后,檀老师借用《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一书中的内容提醒大家,“要防止工作被机器人取代,就要在职业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技能,而不是选择一份安稳的工作”。

 

 

檀老师对《生命3.0》与《AI3.0》内容丰富、深入浅出的系统分享引发了同学们对未来的广泛思考与共鸣,大家纷纷提问出各自领域的问题:关于GPT-3的理解、人工智能是否会危及人类生存、脑机接口的伦理问题、人工智能是否会繁衍复制、我国人脸识别的隐私问题、人工智能是否会主动学习、人工智能辅助培训的商业前景等等。檀老师一一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最终用“我们的未来更像是美丽新世界,而不是1984”结束了精彩的演讲。

(文、图/朱魁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