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MBA教育管理中心 MBA“创新创业与企业实务训练营”之走进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大学MBA教育管理中心

MBA“创新创业与企业实务训练营”之走进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日期:2020-07-17

2020年7月5日上午,MBA“创新创业与企业实务训练营”金融班的同学们以线上直播的方式走进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宁波材料所研究生部主任戴高乐老师、杨晔研究员以及新材料初创产业园副总经理张海老师分别向同学们介绍了宁波材料所的概况、从材料到产业化的发展情况以及科技转化成果现状。

 

戴高乐老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宁波材料所的使命和定位。戴老师讲到,宁波材料所的使命是开展三类研究,提供三类技术,以及开展人才培养、技术服务,支撑全社会创新;宁波材料所的定位是作为“新材料+先进制造”的科技创新源头,成为长三角“新材料+先进制造”产业技术引领与辐射中心。

 




戴老师还介绍了宁波材料所的组织架构、在职员工、人才引进和培养、学生教育等方面的情况,介绍了宁波材料所在材料科学以及机械工程方面的学科布局,“一三五”重点科研布局和重大成果产出。此外,戴老师强调了材料所“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好用”的建设理念,并向大家介绍了材料学院的建设背景,材料学院“科教融合、产学研紧密结合,以及为区域产业培养输送高层次人才”的定位。通过戴老师提纲挈领的介绍,同学们对宁波材料所有了整体的认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杨晔老师随后与大家分享了从材料研发到产业化过程中的一些宝贵心得和体会。首先,杨老师介绍了磁控溅射镀膜的全球市场规模,作为靶材之一的氧化锌发展和应用情况,以及氧化锌靶材国产化和材料所面临的产业化问题,回顾了相关研究从实验室研发到产业化应用这十几年来的艰难历程。

 

 

杨老师重点向大家分析了新材料的发展以及重要性,并以IT0靶材为例介绍了我国在新材料发展方面的困局,以及在成型、烧结方面的技术难点。最后杨老师总结了个人的一些体会,并对想从事新材料产业化的研发人员和想支持新材料产业化的政府、企业、投资机构的管理人员提出了一些切实的建议。

 

最后是新材料初创产业园副总经理张海老师的内容分享。张海老师首先为大家介绍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以爱迪生的成功之道为引,历数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艰难历程,并以碳纤维和EPP项目为例,介绍了科技转化中的经典案例。

 

 

张老师指出,新材料的基础应用研究转化为产业需要经过相当长的周期,截止到2020年1月底,我国科创板申报通过审核的92家企业中,平均上市周期为13.68年。以天科合达公司为例,从2006年设立到2017年实现首次盈利经历了11年时间,很多企业在漫长的研发周期和高昂的研发成本下艰难探索与生存。张老师也列举了很多其他成功的科技成果转化案例,并向大家展示了规划中占地500亩的新材料初创产业园,相信产业园建成以后,将极大促进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并为相关初创公司提供便利和支持。

 

背景链接: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为加快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发挥中国科学院作为科技国家队的支撑引领作用,满足长三角经济迅猛发展和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中国科学院、浙江省人民政府、宁波市人民政府三方领导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于2004年4月20日共同签署了共建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简称宁波材料所)协议书。由此,实现了浙江省内中科院系统研究所“零”的突破,拉开了宁波材料所建设的序幕。近年来,宁波材料所承担了一批国家和中科院重大任务,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石墨烯、海洋材料等方面产出了一批重大成果。至2019年12月底,共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4179项,获得竞争性科研经费39亿元。累计发表论文5264篇;申请专利3973件,授权专利1894件;2014、2015年连续入选全国研究机构专利十强;2015、2017、2019年三年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2018年获得宁波市发明创新大赛金奖,2019年成为浙江省首家通过《科研组织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认证的科研机构。

国科大MBA“创新创业与企业实务训练营”依托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教育资源、科研资源、产业资源,整合校外师资力量参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邀请具有丰富创业实践经验的知名企业家、风险投资家、行业专家、资深教授和科研工作者等,共同组成教学团队,以理论讲授、经验分享、企业参访、创业诊断、项目路演等互动式、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开展以创新与创业领域为目标的教育和研究活动,旨在培养大批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文、图/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