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MBA教育管理中心 创新创业与企业实务讲座 “技术创新的过程与方法” - 中国科学院大学MBA教育管理中心

创新创业与企业实务讲座 “技术创新的过程与方法”

  • 日期:2022-01-16

2022年1月8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王海燕教授应邀为2021级MBA(金融、综合、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创业班)“创新创业与企业实务训练营”作“创新的路径与方法”主题讲座。

 

王海燕老师针对创新的概念进行了举例说明和详细的讲解,通过讲解,同学们深入了解到:创新不仅是技术的新发明,而且可以是通过在精神、文化上不断提高来促进社会进步的创新,同时也可以是的管理方法、生产方法的创新。综上所述,多种创新行为依靠新的组织形式带来价值上的增量就是创新。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创新,王老师举了一个分蛋糕的例子:老王和老张出同样的钱买了一个蛋糕,两人都想平等地分得蛋糕,有三种方法:一是找个值得信任且具有公正心的中间人来分,显然不能做到绝对的公平;二是请一名专业的技术人员来分,专业技术人员带着尺子、仪器等对蛋糕的尺寸甚至密度进行了精确的测量,然而这样的成本过于高昂;三是任何外人都不找,由老王进行切割蛋糕,老张优先选择蛋糕,这种方式使双方形成一种制衡,仅仅在制度上的一个改变解决了两者之间的矛盾,这就是一种管理上的创新。

 

在对创新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后,则需要进一步思考创新的方法是什么。人们常带着思维定式去思考问题,因为大脑通常会向着省力的方向思考问题,在面对特定环境下的常规问题时,利用思维定式能够快速解决问题。而当面对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下的常规问题时,根据经验去解决问题很容易造成识别错误。因此创新的起点就是打破思维定式。打破思维定式的建议如下:一是加强知识储备,善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能够判断事情的是非曲直;二是以非常识打败常识,改变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分析框架;三是养成质疑的习惯和能力,通过好奇心和观察能力来发现问题。

 

创新的方法除了从主观意愿上做出改变外,还有相对客观的理论创新性思维的方法,例如,头脑风暴方法、和田十二法等。同时还有一些核心的技法,包括:最终理想解法、九屏幕法、资源分析法等。其中最终理想解法就是求解技术系统的理想度最大化问题,有用的功能趋近于无限大,在资源耗费和有害功能上趋于零的理想状态。最终理想解的特性是保持了原系统的优点,消除了原系统的不足,没有使原系统变得更加复杂,也没有引入新的缺陷,提高理性度法则代表所有进化法则的最终方向。而运用最终理想解的方法是从解决问题的初心方向进行思考,而不是从产品角度思考。王老师还拓展讲解了头脑风暴法、九屏幕法等一些理论技法,并详细分析了一些案例。

 

 

通过本次课程,同学了解了何为创新,也掌握了创新性思维的基本技法,同时记住了王老师讲授的“以人为本”的创新理念,即“好的设计不挑人,能满足任何人的使用需求”的创新。

 

背景链接:

王海燕,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创新方法研究中心主任,MPA 教育管理中心主任。民盟中央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创新方法研究会常务理事,教育部创新方法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曾就职于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任科技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科技政策、创新战略、创新方法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国际合作、地方科技规划以及企业创新战略等研究课题,包括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中美创新对话、欧盟框架计划项目、中德创新平台、“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创新方法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

国科大MBA“创新创业与企业实务训练营”依托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教育资源、科研资源、产业资源,整合校外师资力量参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邀请具有丰富创业实践经验的知名企业家、风险投资家、行业专家、资深教授和科研工作者等,共同组成教学团队,以理论讲授、经验分享、企业参访、创业诊断、项目路演等互动式、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开展以创新与创业领域为目标的教育和研究活动,旨在培养大批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来源:创新创业学院   文、图/宋梓源 王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