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创新?提升创新能力的方法有哪些?2020年12月6日下午,国科大MBA“创新创业与企业实务训练营”创新专题讲座在玉泉路校区阶一3教室拉开帷幕。王海燕教授以《提升创新能力——路径、工具与技法》为主题,为广大同学带来了一场创新思维重塑、创新技能提升的“饕餮盛宴”。
讲座过程中,王海燕教授深入浅出,从“创新理论、创新方法体系构成、创新与发明的关系”三个方面展开讲解,运用了大量发人深省的案例,纵贯古今,横跨东西,通过讨论互动的方式,加深了同学们对概念的有效理解,对方法的实际运用,将同学们带进了创新的殿堂。
王海燕教授指出,创新的起点是打破思维定式,打败常识,养成质疑的习惯和能力。王教授通过生活中的案例,如浴缸改进、卫生间搁板等,与同学们展开互动交流,激发同学们创意的产生。同时,王教授还引入了哲学思维,从矛盾出发,提出了创新思维解决的两种矛盾:物理矛盾和技术矛盾,着重分析了物理矛盾可以通过“时间分离、空间分离、条件分离和系统分离”等技术进行解决,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同学们科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课堂气氛的持续高涨,王海燕教授引出了五大思维技法和TRIZ理论体系,重点讲解了“最终理想解”(IFR)这一核心要素——功能俱全、结构消失。作为物理实体它并不存在,但却能够实现所有必要的功能,这是最理想的技术系统。王教授指出,提高理想度法则代表了所有进化法则的最终方向,并结合IFR,抛出了“未来洗衣机是什么样子”的案例进行了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在王教授的引导下,提出了“嵌入式洗衣机、衣柜式洗衣机、3D打印式洗衣机”等不同的创新改进建议,进一步激发了自我创新思维提升的热情。
讲座最后在一组组创意产品的图片中走向尾声。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唯一不变的的就是改变。如何突破思维定式,如何创新思维方法,如何解决现实问题,引发了同学们持续的深思,同时,也带给了同学们无限的可能。
背景链接:
王海燕,教授、博导,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创新方法研究中心主任,科技部创新方法研究会常务理事,教育部创新方法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创新方法、创新战略、科技政策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国际合作、地方科技规划以及企业创新战略等研究课题,包括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中美创新对话、欧盟框架计划项目、中德创新平台、创新方法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设计并参与了科技部“创新方法企业行”系列调研和培训活动,带领团队参与研究制定了三项创新方法国家标准,创办了“全国高校创新方法研究与教学研讨会”和“海峡两岸创新方法教育论坛”,研讨会和论坛已成为创新方法研究与教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广泛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国科大MBA“创新创业与企业实务训练营”依托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教育资源、科研资源、产业资源,整合校外师资力量参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邀请具有丰富创业实践经验的知名企业家、风险投资家、行业专家、资深教授和科研工作者等,共同组成教学团队,以理论讲授、经验分享、企业参访、创业诊断、项目路演等互动式、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开展以创新与创业领域为目标的教育和研究活动,旨在培养大批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文、图/崔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