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汪寿阳教授与鲍勤副教授合著的教材《经济分析与政策分析》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该书在系统科学的视角下,将经济系统视为一个由众多行为主体组成的复杂演化系统,提出广义一般均衡理论下的经济系统分析框架,从经济数据到经济建模,详细介绍了系统科学视角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经济系统建模的政策分析。本书是国内第一部试图用系统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通经济分析和政策分析两个领域的专著。作者汪寿阳教授和鲍勤副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经济研究与政策分析相关的模型系统研发工作,研究成果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决策支持,不少政策建议被政府部门采用成为相关经济政策或产业政策。在书中,作者结合实际经济政策分析案例介绍模型的主要内容及其应用,架起了经济模型与政策分析之间的桥梁,为宏观经济分析和宏观政策分析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该书总计8章,分别为绪论、一般均衡与经济分析的系统方法、从经济数据到经济分析、从数据分析到计量经济模型、自上而下的经济系统建模I、自上而下的经济系统建模II、自下而上的经济系统建模、经济模型与政策分析。
以下为汪寿阳教授写在该书出版之际关于新文科建设探索的思考。
汪寿阳:新文科建设的一个探索
几年前,那个时候还没有人提出所谓的“新文科”,我们就开始了新文科建设的探索工作。中国大陆高校的文科院系在课程设置方面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但毋庸置疑,我们也有一些短板。就以经济学科为例,我们“道”(理论)的课程很多,偏“术”(方法)的课程较少,培养出来的学生讲理论头头是道,但缺乏有效方法和足够能力去分析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复杂经济系统挑战与经济重要问题。即使传授“术”的课程,也很少与“道”作有机结合,让学生们望而生畏、敬而远之,所以实际效果也难以评价。
中国的经济学院或经管学院的使命是什么?培养人才+创造知识+服务社会。以我之愚见:对于大部分经济学院而言,培养优秀经济学家可能不是它们最重要的使命与目标(因为目前并不具备条件、环境与能力),而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一大批具有理论功底又有强大分析和解决现实复杂问题能力的经济专家和经济领域工作者才应该是它们的重要使命所在。与这个目标定位相匹配的,应该是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的变化,以及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等的创新。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也在不断思考自己的使命、定位与目标。坦率地承认:也许我们可以培养出一流的管理学家,但我们确实可能难以培养出一流的经济学家。既然如此,我们迫切需要就经济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过去几年的探索之一,就是我们尝试将“经济分析”与“政策分析”二门课程整合起来开设,看看效果到底如何?其效果很不错:不仅学生修课积极性高;而且修课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很大提高,课堂布置的部分项目之研究成果成为了政府的经济政策或产业政策、或是在国内外经济学主流期刊上发表;并且部分学生的学位论文的选题选择了课程中讨论的一些重大问题,学位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也采用了课程中教授的方法;最为重要的是选课学生毕业后对未来的发展都有很强的自信心!
关于这门课程的详细介绍与思考,请见我们本月将正式出版的教材之序言以及目录。如我们在序言中所说如下:
【在进行经济分析和政策分析时,常常会想起邵康节先生在洛阳天津桥上,听得杜鹃啼声,就察觉出天下将乱,所谓“天下将治,地气自北而南;天下将乱,地气自南而北”。这种“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的功夫,远非一朝一夕所能练就,但它是可能的。落实到经济政策分析中,就需要在数据库里查看各种经济变量的曲线,思考每一条曲线背后变化的原因,从A至B,然后再一直循着找下去,一直到能够找到有确切的个体行为改变作为支撑的地方停下来,这是一个完整的经济故事。经济系统的运行并非幻境或者黑箱,而是有着确切的逻辑——每一个经济行为无非一舍一得,左手是货币,右手是商品或服务——总归有迹可循,有理可依。“春江水暖鸭先知”——把握经济系统的运行规律也无非如此,在市场的湖海里寻得那些先知们问问即可——这大抵是政府机构与经济金融业界从业者广泛调研的原因,但更多时候,象牙塔里的学者所得的只有数据库中躺着的冰冷的经济数据,或朋友圈中高频转发的热帖,或菜场里、地铁里人们的议论。忠于直觉、用数据说话、调模型跑结果——这是从事经济分析和政策分析的三大法宝:直觉比经验可靠,经验比模型可靠,不靠谱的模型远不如拍拍有经验的脑袋来得准确。
但是,直觉从哪里来呢?
或许,这本书能够作为一把钥匙,帮助你打开直觉之门,又或作为一把梯子,帮助你在打开直觉之门的路上又进了一步。“文章千古事,得知寸心知。”写书比写文章浪费不少笔墨,写得不好,总是惭愧。张载说学者有四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无论最终是否能抵达,怀揣着这样的理想上路总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