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际产业分工的不断深入,一国/地区的产品往往由多个国家/地区共同生产,全球生产网络和全球价值链已成为全球经济的典型特征。但是,近年来美中经贸等多领域博弈和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生产链和供应链造成了不同程度冲击,现有的全球生产网络格局面临新的挑战,产业转移基本面将发生变化,全球价值链将面临加速重构的态势。
2024年3月22日,经管学院迎来“杰出科学家系列讲座”第三期,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杨翠红教授,受邀为大家带来精彩讲座“全球价值链与产业转移趋势分析”,围绕近年来美中经济贸易摩擦、疫情等对全球生产链与供应链造成的冲击等方面逐步展开。本次讲座由院长助理、MBA中心主任许健教授主持。
以对某国家某项产品总价值构成实体图开始,杨翠红由浅入深将价值链内涵演绎得鞭辟入里。她提到,价值链首次出现是在1985年Porter的著作Competitive Advantage中,是单个企业的创造价值过程被细分为若干相对独立,但在功能上又彼此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这些经营活动创造的价值串联形成“价值链”的最初形态。
杨翠红表示,衡量贸易增加值主要后从企业层面数据、贸易统计数据、投入产出模型结果国际贸易数据三方面进行,而投入产出模型则是目前可以准确反映国际分工的一种统计方法。国际投入产出能够反映两国和不同的部门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来计算一国某一部门生产中中包含了多少其他部门的产品。
接下来,杨翠红分析指出,产业转移是常态,但突发事件会改变转移基本面。产业转移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是跨国公司基于成本、生产便利性等诸多因素,对其全球生产布局做出的优化调整。例如电子设备和汽车制造等大多数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外转移的直接动因是中美贸易摩擦,疫情可能加快对外转移的进程,如苹果公司早于2019年6月就开始着手准备将部分生产转移出中国。
随后,杨翠红对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绿色化做出了分析。绿色化是指“双碳”目标将根本性地改变价值链空间布局,应用更清洁的技术生产更“绿色”的产品将从各部分为新发展格局下产业转移活动的一大特征。从微观层面说,可持续化管理已经成为资本流动中除了成本最小化、供应链灵活性和生产效率的第四大决策目标;宏观层面看,碳达峰、碳中和等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和随之出台的规章政策不仅将改变国际环境治理方面的比较优势,而且会推动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源优势的协同合力:中国于2020年9月提出“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美国、欧盟、日本、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等在2018-2021年陆续提出在205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目标。为了应用更清洁技术生产更“绿色”的产品,全球价值链的空间布局和组织结构等将迎来重大变化。
最后,杨翠红基于欧盟WIOT数据库计算的产品转移情况进行了简要讲解。与2000-2007年相比,2007-2014年的最终产品驱动产业转移和由其引起的间接中间投入产出转移价值量基本持平;但全球金融危机后,中间投入驱动型产业转移出现明显跃升;与此同时,全球产业转移总价值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基本持平,但中间投入驱动型产业转移的占比显著提示而其他两类产业转移的占比有所下降。
通过杨翠红教授专业又生动的讲授,同学们对全球价值链与新发展格局下产业转移趋势有了深刻的认识,精彩纷呈的演讲让大家获益匪浅。
背景链接:杨翠红,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岗位教授。兼任中国投入产出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曾任国际投入产出协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投入产出技术与经济预测全球价值链与贸易利益研究、宏观经济分析与政策。发展中国家斗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TWAS Siwei Cheng Prize of Economics、中国青年科技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等10余项国内外奖项。
(文、图/甘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