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MBA教育管理中心 让人类再生存十万年——郑永春研究员做客杰出科学家系列讲座 - 中国科学院大学MBA教育管理中心

让人类再生存十万年——郑永春研究员做客杰出科学家系列讲座

  • 日期:2024-03-12

2024年3月8日,国科大经管学院在中关村校区举办“杰出科学家系列讲座”,邀请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美国天文学会卡尔萨根奖的荣誉获得者郑永春,为同学们带来主题为“让人类再生存十万年”的精彩演讲。演讲内容丰富多元,由浅及深,包括对古代星象天象的深入解析,基础天文知识的通俗科普,太阳系各行星之间的详细描述,以及人类未来规划的探讨。本次讲座由经管学院许健教授主持。

 

郑永春首先从大家耳熟能详的星座、黄道十二宫等天文知识出发,详细阐述了古人对星座和天象的研究与理解,成功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紧接着,他将话题引向了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的行星发动机,并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行星发动机的工作原理——通过可控重核聚变实现推动力。在此过程中,郑永春详细讲述了可控轻核聚变、可控重核聚变及裂变等知识原理,使同学们对这些复杂的物理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郑永春还从更微观的角度,带领同学们探索了原子、中子、电子等微观粒子的世界。他详细解析了托卡马克装置的工作原理——通过磁场约束来创造原子核聚变的条件。这一科技奇迹引发了在场同学们的极大兴趣。郑永春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同学们理解了这个复杂的科技设备如何通过精密的控制磁场,使得高温等离子体能够在无物质容器中悬浮,从而实现原子核聚变的环境,也让同学们对微观世界的奇妙和科技的力量有了更深的认识。

 

当谈及人类可能面临的灾难危机,郑永春以月球消失这种假设来告诉同学们,月球之与地球,就好比棒球与篮球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月球这个大卫星的牵引,地球的自转轴偏角可能会发生大幅度的变化,在如此大幅变化中,气候就会发生剧烈变化,给人类带来灾难性影响。事实上,人类正面临各种各样可能出现的危机,包括超级火山、超级地震、巨型海啸、小天体撞击地球、南北磁极倒转以及太阳黑子风暴等。

 

随即,郑永春向同学们展示了由旅行者1号拍摄的太阳系全家福照片,引人注目的是,地球在整张图中只占了0.2个像素点。郑永春用幽默的方式对此进行解读:“看看这张图片,你能感受到我们在宇宙中的渺小。生活中的一点小挫折,小失败,可能让我们觉得天都要塌了。但实际上,当你看到地球在整个太阳系中如此渺小,你会发现,那些困扰你的问题其实并不算什么。” 这种深刻而又幽默的观察,让同学们深受启发。

 

 

在讲座的后半部分,郑永春转向讲述太阳系各大行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火星的基础知识,包括其环境和气候变化。他就未来人类火星旅行、甚至火星移民的可能性,分享了自己的观点。此外,他还探讨了人类如何能够长久生存下去,包括进行星际移民的可能性,映射了本次讲座的主题。

 

讲座接近尾声时,郑永春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经历,并寄语同学们:“作为学生,我们要独立思考,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思考要有深度。知道某件事情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分析它们为什么这样,未来会怎么样。我们应该具备探究事物本质的能力。”热情洋溢的话语让大家感悟颇深。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本次讲座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内容充实,受益匪浅。

 

背景链接:郑永春,博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中小学地理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主要从事太空探索与科学教育研究。走遍全国33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多所大中小学、科技馆、图书馆,培训中小学教师近万人,青少年科普报告听众达数千万人次,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发表科普文章400多篇,著有《神奇的新能源》《科学原来这样学》《浩瀚的宇宙密码》《火星零距离》《飞越冥王星》《太空地图》系列等20多本科普图书。被授予首批科普中国形象大使、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有功人员奖、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突出贡献者奖、全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奖、三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两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美国天文学会卡尔萨根奖、中国科学院院长奖等。

 

(文、图/王晨旭 杨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