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MBA教育管理中心 MBA“创新创业与企业实务训练营”走进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大学MBA教育管理中心

MBA“创新创业与企业实务训练营”走进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 日期:2019-07-06

2019年6月22日下午,MBA创新创业与企业实务训练营的同学们走进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近距离了解电工所的发展历史并与电工所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度的交流。

 

通过中科院电工所重大任务处孙鸿雁处长的介绍,同学们了解到中科院电工所的成立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取得的重大成就。中科院电工所是中国科学院机械电机研究所(长春)电力研究室和机械研究室电加工研究组为基础组建的,并于1963年1月正式成立,且很快就在高速高焓风洞、大功率激光电源、太空电推进器、核潜艇测试平台高精度电源以及特种微电机等国防特种电工装备领域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在转型发展期、“知识创新”发展期、“率先行动计划”发展期,电工所在磁流体发电技术、超导技术、永磁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电子工程领域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多次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二等奖等殊荣。孙处长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700瓦量级蒸发冷却水轮发电机模型、磁流体推进航行器模型、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线圈等重大前沿科研成果及原理,让同学们增长了不少见识。

 

 

中科院电工所重大任务处孙鸿雁处长向同学们介绍电工所基本情况

 

紧接着,电工所三位前沿科学家给创新创业学院的同学们做了相关领域的学术报告,让大家既了解电工所的发展史、重大科研成果,又能与一线科学家们进行近距离接触。

 

刚从世界银行储能大会回来的陈永翀研究员做了“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区别”的学术报告,让同学们深度了解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差别。陈教授认为,科学研究是以机理解释和现象描述为主,发现新现象、新规律并形成新的知识,强调开放,以论文的形式公开传播;而技术是利用科学知识创造新产品、改变世界,强调保密,部分技术方案以专利的形式公开,越保密越好。陈教授还强调,技术是将知识转变为产品的桥梁,要研教融合、研企融合。

 

 

陈永翀研究员做主题报告

 

夏慧副研究员做了“医学磁声成像技术”的主题报告,介绍了医学磁声成像的研究意义,阐述了电特性能够反映组织早期癌变、有助于肿瘤机理的研究,且目前尚无产品、是产业自主振兴良机。研究至今,所里已经授权了30项发明专利、撰写学术论著3部,多模态成像具有超声成像高分辨率、电特性成像高对比度、低成本、早期诊断等四大优势,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下一步目标将应用于癌症的早期诊断及癌症治疗过程中的检测。

 

 

夏慧副研究员做主题报告

 

张熊研究员做了“超级电容器的研究进展”的主题报告。在阐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电化学储能的重大需求、主要电能存储技术指标对比及发展趋势后,张研究员介绍了超级电容器及其工作原理、基本结构、储能机理,具备低内阻高功率、工作温度范围宽、长寿命、免维护、环境友好等特点。紧接着,张熊研究员还介绍了超能电容器在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发电领域、馈网及配电站等输配电领域、工业用户及商业/民用等用户层面的应用,让同学们更清楚了解了中科院电工所在超能电容器领域的科研前沿性。

 

 

张熊研究员做主题报告

 

最后,同学们与各位电工所研究员进行了深度的交流与探讨,参访在大家热烈而有建设性的意见交流中圆满结束。

 

背景链接: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以下简称电工所)于1958年在北京开始筹建,迄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是我国目前从事电气科学研究的唯一国立研究机构。创建50多年来,电工所一直承担着国家能源与电气领域的战略高技术发展及电气科学前沿研究的任务,在电力系统稳定性、电力系统自动化、大型电机、高电压技术、电工测量仪器、电弧风洞技术、大型电感储能技术、电火箭技术、微特电机、特种电源、电加工与离子束加工、计算机应用、数控机床、超导磁体系统、磁流体发电等方面取得了科研成果500余项,其中100余项已在多个领域得到了推广应用,先后获得国家和中国科学院及其他部级奖励100余项。

 

国科大MBA“创新创业与企业实务训练营”:依托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教育资源、科研资源、产业资源,整合校外师资力量参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邀请具有丰富创业实践经验的知名企业家、风险投资家、行业专家、资深教授和科研工作者等,共同组成教学团队,以理论讲授、经验分享、企业参访、创业诊断、项目路演等互动式、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开展以创新与创业领域为目标的教育和研究活动,旨在培养大批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文/倪福东 图/倪福东、王小明)